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丹丹 通讯员 俞瑜配资股市
“老妈,你别管了,同学们都学到23点半!”
这句理直气壮的回怼,成为一些孩子坚持熬夜的理由。父母“早点睡”的关心,反而成了亲子冲突的导火索。
深夜依旧亮着的台灯,笼罩着孩子的挣扎与父母的焦虑。是为理想奋斗的必经之路,还是陷入自我感动的“内耗”迷局?
多位初中老师接受采访,揭开“熬夜”表象,分析深层原因,帮助困扰中的家庭打破“熬夜怪圈”。
图源:视觉中国
“孩子懂事了”的背后
警惕“表演式努力”
当孩子挑灯夜战,许多家长在心疼之余,也怀着一丝“孩子懂事了”的欣慰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在老师们看来,这份“勤奋”的背后,往往隐藏着需要引起重视的动因。它可能是寻求心理安慰的“表演”,也可能有面对学习困难时的无奈挣扎,或是身心能量耗尽的信号。只有准确识别,才能对症下药。
“表演式努力”是其中最值得警惕的现象之一。在杭州市夏衍初级中学班主任扶悦看来,一部分同学对于“努力学习”存在认知偏差。在同伴竞争焦虑和自我价值绑定的驱动下,熬夜成了一种姿态,学到自己筋疲力尽,来告诉大家自己已尽力。这也是一些孩子想要融入“努力”群体,消除“我不如别人努力”负罪感的方式。
“一部分孩子将学习时间等同于了努力本身。”夏衍初级中学的曹珉英老师分析道,认知上的偏差,有时是对真实学习效果的逃避。
并非所有熬夜都是“表演”,在很多时候,它透露了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,比如在知识点掌握上存在漏洞,或者学习方法出现了问题。
当孩子在某一个知识节点“卡壳”,完成作业时就会变得缓慢,甚至因为畏难而迟迟不动笔。
在采访中,一位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。一位初三学生在学习“二次函数”某个专题课时因挫败而放弃,根源在于初二时的“一次函数”没有掌握好。知识链条的断裂,往往让作业寸步难行,耗时自然延长。
而有些时候孩子熬夜,则是学习方法出现了问题。
比如有些孩子没有“先复习梳理当天知识点,再写作业”的习惯,遇到不清楚的内容马上查书,导致效率降低。“如果不先复习当天的单词、语法点等就去写作业,遇到单词不清楚就查,会消耗大量时间。”扶老师以英语学习为例,依赖查书写作业的流程,比先复习再做作业低效很多。
孩子回家后喊累、喊饿,需要长时间的夜宵、玩手机、洗澡等“放松流程”,让很多家长直呼“看不懂”。
曹珉英老师表示,必要的放松是非常需要的。孩子回家后的放松,是大脑发出“需要充电”的信号。当身心疲倦,而学习任务又必须完成时,孩子只能采取“先舒服够了再写”,这其实是一种精力耗尽后的“消极抵抗”。此时,父母任何催促的语言都可能遭遇孩子本能的反感。但在这种疲惫状态下勉强继续学习,不仅效率很低,更会陷入“越熬越差,越差越熬”的恶性循环,导致第二天的低效和新一轮的熬夜。
熬夜带来恶性循环
把孩子牢牢困在其中
熬夜带来的恶果,远不止黑眼圈和哈欠连天。它更像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,引发学习效率、身心健康与心理焦虑的恶性循环。
最直接的代价是学习效率的崩塌。
在老师们看来,长期熬夜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,记忆力也会下降,反而会让学习更吃力。头天熬夜往往会导致第二天上课精神不济,课堂知识就会听不懂,作业不会做,也意味着速度更慢,最终只能继续熬夜补作业。如此往复,孩子被牢牢困在其中。
与此同时,孩子的心理压力也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断加剧。曹珉英老师表示,孩子会因为效率低、成绩下降而焦虑,家长也会因为孩子晚睡影响身体而焦虑,家长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,这种情况不改变,可能会引发孩子的情绪问题、睡眠障碍等。孩子回到家,本该要“充电”休息,如果只剩催促和指责,就会变成另一个压力源,让孩子更加无助和焦躁,进一步降低学习效率。
主打“松弛有度”
构建健康成长生态
破解“熬夜怪圈”,绝非一句“早点睡”那么简单。
它需要学校、家庭与学生三方协同,共同构建理解睡眠价值、追求高效学习、关注身心节律的健康生态。
作为集体环境的营造者,学校与老师可以主动出击。多位老师都表示,可以在班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,用正向激励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高效学习,避免熬夜。
扶悦老师分享了她的“妙招”,推行“睡眠积分赛”与“睡觉打卡”,用同伴督促和正向激励引导孩子早睡。
同时,多位老师都强调了“作业熔断机制”的必要性。初中生要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。如果在晚上10点或者10点半还没有做完作业,那必须“熔断”,为保障基础睡眠设置底线。
而家长需要从焦虑的“监工”转变为智慧的“教练”。杭州市勇进实验学校的陈莹弟老师提供了具体的建议。“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作息习惯。家长也尽量保持规律作息,全家人共同养成‘早睡早起’的习惯。”她建议,在做好榜样的同时,科学规划,建立“缓冲带”,引导孩子放学后适当放松,但睡前应避免刺激性食物,为身体营造适合入睡的状态。另外,帮助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,关注作业效率,如果孩子经常熬夜,应及时与老师沟通。也要适度引导,规范电子产品的使用,比如约定睡前一小时不使用电子设备,避免影响睡眠。
“教育要‘松弛有度’,而那个关键的‘度’,在每个孩子的生命节奏里。”杭州市勇进实验学校副校长潘宁宁表示,真正的成长要求孩子既要“会学”,也要“会玩”,学习时讲求方法、追求效率,而非以熬夜透支为代价的“苦学”,在玩乐时则能全心投入、获得滋养。
而改变的关键,在于学生自身。同学们需要将关注点从“堆砌时间”转向“提升效率”,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管理。杭州市勇进实验学校的班主任李可繁提醒孩子们做到“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”,让作息顺应生命节奏,养足精气神,才能为高效学习储备能量,“真正的自律,不是疲惫的消耗,而是蓄力之后的从容出发”。在实践层面,她建议孩子们进行务实的时间管理,尝试“计时作业”感知效率;自己建立“熔断机制”,与其熬夜硬撑,不如早点休息,清晨早起高效完成;遇特殊情况,也要主动与老师沟通,灵活安排配资股市,优先完成关键任务。
发布于:浙江省盛鹏智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